4.在目标模式上,应统筹质量控制与成本控制,实现教师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
教育人力资源有效配置必须坚持质量与效益的双重目标,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并重,协调发展。坚持教育质量水平标准,保证必要的人力投入,改善基本办学条件;坚持质量前提下的成本控制,提高教育系统用人效益。在质量控制与成本可控的双重目标的坐标系上,确定一定阶段恰当的生师比目标。生师比既是一个效率指标,表示教育资源有效利用的程度;又是一个质量指标,标志着教育的基本条件和质量水平。从教育效率的角度看,在一定区间内生师比越高说明教师资源的利用效率越高;而从教育质量的角度看,生师比过高则意味着教育资源的稀释。根据我国目前的教育发展水平,各级各类教育的生师比等主要指标总体上需要进一步改善,在质量控制和成本控制的双重目标之间找到最佳的平衡点。
5.在调节机制上,应统筹有效供给与有效需求,形成教师资源的有效配置和良性循环
要统筹考虑教育人力资源供给与需求的多重因素,保持供给与需求的双向调节和动态平衡,处理好数量、结构与质量的关系。由于社会经济因素和教育人口变化,中小学教师数量矛盾稍趋缓解,教师质量和教师资源的结构性问题迅速上升为主要矛盾。教师资源配置面临数量、质量的双重压力。各级政府部门需要根据教育人口变化的周期性,形成相应的教师供给关系的调节机制。适时调整教师队伍的规模结构,满足不同时期教育教育发展对教师数量质量的需求变化。教育规律决定了教师队伍需要相对稳定,切忌大起大落,大出大进。在学龄人口急剧增加的情况下,要着眼长远,适当控制师资的“有效需求”,合理有序地补充教师,不宜过多进人;必要时在一定限度内适当增加班额或教师工作量,以解燃眉之急,高峰期过后再恢复常态。而在学龄人口急剧减少的情况下,也要着眼长远,保持一定的存量和有效需求,保证教师自然减员的有序补充,并抓住有利契机适当降低班额,调整教师工作量,调整优化教师队伍,不宜冻结进人或过多裁撤教师。
当前,应当抓住教育人口和教师供求关系变化的有利时机,抓紧进行学校布局和教师队伍的结构性调整。在具备财力支撑条件的地方,适时适度地降低每班学额和生师比例,为增加“教育观照度”,改善教学效果,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条件;适当调整教师的教学教育工作量,为教师的培训提高、教改实验和专业发展创造必要条件。在努力推进教师人事制度改革,形成能进能出的有效机制的同时,学段与学科之间师资可以进行适当的调整交流。如一些地区由于学龄人口减少而富余的小学教师,部分可以经过必要的岗前培训,转任幼儿园教师,以有效地利用现有资源。
6.在教师培养体制上,应统筹体系开放与相对稳定的关系,形成市场经济条件下教师资源有效供给的保障体系
教师教育是教育事业的工作母机。我国教师教育系统支撑着全世界最大规模的基础教育师资供给。一个富有特色的师范教育体系是中国教育的优势和经验。近年来,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一系列创新举措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新时期我国教师教育仍面临严峻的挑战和重大的抉择。所谓师范性与学术性的争论还在继续。中小学教师通过什么途径和模式培养,强化还是弱化教师教育体系,认识还不尽一致。教师教育一度存在的某种弱化、淡化和边缘化倾向,还需要一个扭转的过程。教师教育改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使不少有识之士感到忧虑。教师教育何去何从,对于教育改革发展的全局影响深远。⑤
事实上,一个低素质师资充斥的国度不可能实现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在社会经济发展把教育推向社会中心的同时,不可能把教师教育推向边缘;一个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不可能忽视教师的终身学习体系。教师专业化是教育规律的客观要求和国际教师教育的潮流。有教育就有教师,就有教师教育。我国师范教育本身就是与时俱进的产物,教师教育载体和具体途径也许不是不变的,但是教师教育事业是永恒的。教师教育之于高等学校,不仅是责任,也是巨大的稳定的市场和资源。我国作为发展中大国,教师职业还缺乏足够的吸引力,还没有形成完全的买方市场。有效地保障教师资源的供给仍然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教师教育体系。不同的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教师教育体系应当是灵活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需要加强,需要重建。要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在坚持教师教育开放性的同时,保留师范院校的独立体系,并以师范院校作为培养师资的骨干。⑥充分发挥师范院校的主体作用和综合大学的优势培养中小学教师,并采取特殊政策保证稳定的师资供给。教师专业化、教师培养走向开放是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但是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开放教师教育,不失时机地地推进教师教育理论、制度、体系和培养模式的创新,旨在构建更加适应教育发展要求的现代教师教育新体系,支持和加强教师教育,在更大范围内动员和利用优质教师教育资源;旨在改革人才培养吧模式,在开放环境和多学科综合的背景下,在更高水平的平台上,培养更高素质、更加专业化的教师,而绝不是削弱甚至取消教师教育体系。
7.在技术路径上,应统筹人与技术的关系,实现信息化环境下教师资源的有效配置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并为教育人力资源开发创造了有利条件。充分运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打破时空阻隔,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使教育观念、内容和方法发生深刻变革,也使大规模、高水平、高效益地培养培训教师正在成为现实。信息技术的有效利用不可能使教师劳动力闲置,而是延长了教师的手足,解放了他们教育生产力,让教师有更多时间和精力专研业务、认真备课、辅导答疑,潜心教改实验,实现因材施教;使他们能够有效地利用优质教育教学资源,提高教育质量。但是,技术永远不能代替人。信息技术的应用不能取代教师的功能,不能完全代替面对面的学校教育教学,它只是辅助手段,面对活生生的教育对象和丰富复杂的教育过程,技术的作用终究是有限的,学校教育的目标还要靠教师创造性的教育教学工作才能实现,而教师的职业养成更离不开言传身教和学校文化的熏陶。
因此,教育信息化不仅不能代替教师或减少教师需求,而且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得到有效应用的关键还在于教师。师资培养是教育信息化的根本。教育信息化对教师角色作用的转变和教师职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也在数量和质量两方面产生了新的师资需求。要有效地管理、维护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需要一大批信息技术教师;要实现信息技术和课堂教学的有机整合,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首先需要普遍提高广大教师在教学中有效地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而在这两个方面,教师队伍都面临着十分突出的结构性矛盾。培养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新一代高素质教师,是缩小中国与先进国家数字鸿沟的有效措施。
8.在队伍建设上,应统筹师资配备管理与开发利用,形成教育人力资源有效配置的系统工程
在横向关系上,把教师队伍建设各个关键环节作为一个教育人力资源配置与开发利用的系统工程统筹规划、综合配套、协力推进,建立现代教师管理制度,使教师的地位待遇以及教师资格、聘任、职务制度与教师教育制度相互衔接,密切配合。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创设良好的教师工作氛围和制度环境。在纵向关系上,把教育人力资源配置与开发利用作为一个连续的过程,把教师资源管理和教师培养培训连为一体,总体设计、统筹安排。要根据教师专业发展阶段要求,改革传统上教师培养培训分离的状况,把教师的职前培养、入职教育和职后培训重在提高。要在终身学习的理念和资源共享原则下,实现不同阶段不同教师教育机构之间的衔接、整合与重组,促进教师在整个职业生涯中不断提高专业化水平。
9.在实施举措上,应统筹当前要务与队伍的长远建设,着力推进教师资源配置的制度创新
当前,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的诸多困难和问题,深层次的原因是“制度缺陷”。长期以来,我国教育系统人力资源管理既有封闭性的一面,又与当时的历史与决策背景关系密切。决策的随意性、政策的多变性,使得教师队伍建设始终没有一个稳定的制度环境。20世纪60年代以来,所谓“侯王建议”、“上管改”、“退休职工子女顶替”、落实政策、知青返城、复转军人安置、民办教师、代课人员问题、几乎每一次个别事件和“权宜之计”都无一例外地对教师队伍的建设构成冲击,造成创伤或内伤,甚至久治不愈。制度更带根本性,教育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需要一个稳定的制度环境。教师队伍建设的的根本出路在于制度创新。在社会转型时期,制度创新更加重要。当前突出问题不能回避,但不能因为解决燃眉之急而为将来的改革发展留下隐患,甚至饮鸩止渴。必须从教师队伍建设的全局和长远出发,把解决当前突出矛盾与长远建设结合起来,统筹考虑队伍建设各个关键环节,做出总体设计和整体规划。
教育人力资源有效配置要以教师用人制度的改革为前提。建立现代学校教师人事制度,形成职业准入、竞争择优和激励约束机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中小学教师资源总体上由政府供给,但要通过劳动力市场配置,引入竞争机制,不再纯粹依靠行政调配手段。教师要靠学识、能力和水平参与竞争。竞争使教师的学习提高成为教师职业准备和职业发展的内在需求,不再仅仅是政府行为。这种转变要求我们推进教师教育和教育人事制度创新,建立有利于教师终身学习和专业发展的有效机制;要求改革教师管理体制,保障教育部门依法管理教师队伍建设;更重要的是提高教师社会地位和职业吸引力,为教育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创设制度环境。
10.在总体规划上,应统筹战略目标与推进策略,确保非均衡状态下教师资源的有效配置与协调发展
我国社会经济和教育发展的阶段性和非均衡性,城乡和地区差别的长期存在,是一个客观现实。教师队伍建设要充分考虑发展的阶段性和非均衡性,从实际出发,分区规划、分类指导、分步实施,又要加强宏观统筹,统筹各级各类教育师资队伍的全面发展。统筹城乡和区域教师队伍的协调发展;以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促进教师队伍的均衡发展;统筹培养和培训、数量与质量、规模与效益、流动与稳定的关系,确保教师队伍的可持续发展。
在教师教育和教师队伍建设上要坚持正确的时空观。在教师教育体系调整中,要审时度势,恰当地把握改革的方向和进程。既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又不能盲目冒进;既不能把今天该做的事推到明天做,也不能把明天的事情拿到今天做;既不能把对发达地区的要求搬到西部,也不能把对城市地区的要求搬到农村。
在战略上,要大刀阔斧地推进师范教育体系的调整改革,构建开放灵活的现代教师教育体系,逐步提升教师教育层次,积极推进培养培训一体化。在推进策略上,则必须充分考虑我国国情和教育非均衡发展的特点,分区划分、分类指导、实事求是、循序渐进。
教育人力资源有效配置必须坚持质量与效益的双重目标,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并重,协调发展。坚持教育质量水平标准,保证必要的人力投入,改善基本办学条件;坚持质量前提下的成本控制,提高教育系统用人效益。在质量控制与成本可控的双重目标的坐标系上,确定一定阶段恰当的生师比目标。生师比既是一个效率指标,表示教育资源有效利用的程度;又是一个质量指标,标志着教育的基本条件和质量水平。从教育效率的角度看,在一定区间内生师比越高说明教师资源的利用效率越高;而从教育质量的角度看,生师比过高则意味着教育资源的稀释。根据我国目前的教育发展水平,各级各类教育的生师比等主要指标总体上需要进一步改善,在质量控制和成本控制的双重目标之间找到最佳的平衡点。
5.在调节机制上,应统筹有效供给与有效需求,形成教师资源的有效配置和良性循环
要统筹考虑教育人力资源供给与需求的多重因素,保持供给与需求的双向调节和动态平衡,处理好数量、结构与质量的关系。由于社会经济因素和教育人口变化,中小学教师数量矛盾稍趋缓解,教师质量和教师资源的结构性问题迅速上升为主要矛盾。教师资源配置面临数量、质量的双重压力。各级政府部门需要根据教育人口变化的周期性,形成相应的教师供给关系的调节机制。适时调整教师队伍的规模结构,满足不同时期教育教育发展对教师数量质量的需求变化。教育规律决定了教师队伍需要相对稳定,切忌大起大落,大出大进。在学龄人口急剧增加的情况下,要着眼长远,适当控制师资的“有效需求”,合理有序地补充教师,不宜过多进人;必要时在一定限度内适当增加班额或教师工作量,以解燃眉之急,高峰期过后再恢复常态。而在学龄人口急剧减少的情况下,也要着眼长远,保持一定的存量和有效需求,保证教师自然减员的有序补充,并抓住有利契机适当降低班额,调整教师工作量,调整优化教师队伍,不宜冻结进人或过多裁撤教师。
当前,应当抓住教育人口和教师供求关系变化的有利时机,抓紧进行学校布局和教师队伍的结构性调整。在具备财力支撑条件的地方,适时适度地降低每班学额和生师比例,为增加“教育观照度”,改善教学效果,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条件;适当调整教师的教学教育工作量,为教师的培训提高、教改实验和专业发展创造必要条件。在努力推进教师人事制度改革,形成能进能出的有效机制的同时,学段与学科之间师资可以进行适当的调整交流。如一些地区由于学龄人口减少而富余的小学教师,部分可以经过必要的岗前培训,转任幼儿园教师,以有效地利用现有资源。
6.在教师培养体制上,应统筹体系开放与相对稳定的关系,形成市场经济条件下教师资源有效供给的保障体系
教师教育是教育事业的工作母机。我国教师教育系统支撑着全世界最大规模的基础教育师资供给。一个富有特色的师范教育体系是中国教育的优势和经验。近年来,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一系列创新举措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新时期我国教师教育仍面临严峻的挑战和重大的抉择。所谓师范性与学术性的争论还在继续。中小学教师通过什么途径和模式培养,强化还是弱化教师教育体系,认识还不尽一致。教师教育一度存在的某种弱化、淡化和边缘化倾向,还需要一个扭转的过程。教师教育改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使不少有识之士感到忧虑。教师教育何去何从,对于教育改革发展的全局影响深远。⑤
事实上,一个低素质师资充斥的国度不可能实现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在社会经济发展把教育推向社会中心的同时,不可能把教师教育推向边缘;一个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不可能忽视教师的终身学习体系。教师专业化是教育规律的客观要求和国际教师教育的潮流。有教育就有教师,就有教师教育。我国师范教育本身就是与时俱进的产物,教师教育载体和具体途径也许不是不变的,但是教师教育事业是永恒的。教师教育之于高等学校,不仅是责任,也是巨大的稳定的市场和资源。我国作为发展中大国,教师职业还缺乏足够的吸引力,还没有形成完全的买方市场。有效地保障教师资源的供给仍然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教师教育体系。不同的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教师教育体系应当是灵活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需要加强,需要重建。要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在坚持教师教育开放性的同时,保留师范院校的独立体系,并以师范院校作为培养师资的骨干。⑥充分发挥师范院校的主体作用和综合大学的优势培养中小学教师,并采取特殊政策保证稳定的师资供给。教师专业化、教师培养走向开放是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但是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开放教师教育,不失时机地地推进教师教育理论、制度、体系和培养模式的创新,旨在构建更加适应教育发展要求的现代教师教育新体系,支持和加强教师教育,在更大范围内动员和利用优质教师教育资源;旨在改革人才培养吧模式,在开放环境和多学科综合的背景下,在更高水平的平台上,培养更高素质、更加专业化的教师,而绝不是削弱甚至取消教师教育体系。
7.在技术路径上,应统筹人与技术的关系,实现信息化环境下教师资源的有效配置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并为教育人力资源开发创造了有利条件。充分运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打破时空阻隔,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使教育观念、内容和方法发生深刻变革,也使大规模、高水平、高效益地培养培训教师正在成为现实。信息技术的有效利用不可能使教师劳动力闲置,而是延长了教师的手足,解放了他们教育生产力,让教师有更多时间和精力专研业务、认真备课、辅导答疑,潜心教改实验,实现因材施教;使他们能够有效地利用优质教育教学资源,提高教育质量。但是,技术永远不能代替人。信息技术的应用不能取代教师的功能,不能完全代替面对面的学校教育教学,它只是辅助手段,面对活生生的教育对象和丰富复杂的教育过程,技术的作用终究是有限的,学校教育的目标还要靠教师创造性的教育教学工作才能实现,而教师的职业养成更离不开言传身教和学校文化的熏陶。
因此,教育信息化不仅不能代替教师或减少教师需求,而且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得到有效应用的关键还在于教师。师资培养是教育信息化的根本。教育信息化对教师角色作用的转变和教师职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也在数量和质量两方面产生了新的师资需求。要有效地管理、维护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需要一大批信息技术教师;要实现信息技术和课堂教学的有机整合,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首先需要普遍提高广大教师在教学中有效地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而在这两个方面,教师队伍都面临着十分突出的结构性矛盾。培养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新一代高素质教师,是缩小中国与先进国家数字鸿沟的有效措施。
8.在队伍建设上,应统筹师资配备管理与开发利用,形成教育人力资源有效配置的系统工程
在横向关系上,把教师队伍建设各个关键环节作为一个教育人力资源配置与开发利用的系统工程统筹规划、综合配套、协力推进,建立现代教师管理制度,使教师的地位待遇以及教师资格、聘任、职务制度与教师教育制度相互衔接,密切配合。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创设良好的教师工作氛围和制度环境。在纵向关系上,把教育人力资源配置与开发利用作为一个连续的过程,把教师资源管理和教师培养培训连为一体,总体设计、统筹安排。要根据教师专业发展阶段要求,改革传统上教师培养培训分离的状况,把教师的职前培养、入职教育和职后培训重在提高。要在终身学习的理念和资源共享原则下,实现不同阶段不同教师教育机构之间的衔接、整合与重组,促进教师在整个职业生涯中不断提高专业化水平。
9.在实施举措上,应统筹当前要务与队伍的长远建设,着力推进教师资源配置的制度创新
当前,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的诸多困难和问题,深层次的原因是“制度缺陷”。长期以来,我国教育系统人力资源管理既有封闭性的一面,又与当时的历史与决策背景关系密切。决策的随意性、政策的多变性,使得教师队伍建设始终没有一个稳定的制度环境。20世纪60年代以来,所谓“侯王建议”、“上管改”、“退休职工子女顶替”、落实政策、知青返城、复转军人安置、民办教师、代课人员问题、几乎每一次个别事件和“权宜之计”都无一例外地对教师队伍的建设构成冲击,造成创伤或内伤,甚至久治不愈。制度更带根本性,教育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需要一个稳定的制度环境。教师队伍建设的的根本出路在于制度创新。在社会转型时期,制度创新更加重要。当前突出问题不能回避,但不能因为解决燃眉之急而为将来的改革发展留下隐患,甚至饮鸩止渴。必须从教师队伍建设的全局和长远出发,把解决当前突出矛盾与长远建设结合起来,统筹考虑队伍建设各个关键环节,做出总体设计和整体规划。
教育人力资源有效配置要以教师用人制度的改革为前提。建立现代学校教师人事制度,形成职业准入、竞争择优和激励约束机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中小学教师资源总体上由政府供给,但要通过劳动力市场配置,引入竞争机制,不再纯粹依靠行政调配手段。教师要靠学识、能力和水平参与竞争。竞争使教师的学习提高成为教师职业准备和职业发展的内在需求,不再仅仅是政府行为。这种转变要求我们推进教师教育和教育人事制度创新,建立有利于教师终身学习和专业发展的有效机制;要求改革教师管理体制,保障教育部门依法管理教师队伍建设;更重要的是提高教师社会地位和职业吸引力,为教育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创设制度环境。
10.在总体规划上,应统筹战略目标与推进策略,确保非均衡状态下教师资源的有效配置与协调发展
我国社会经济和教育发展的阶段性和非均衡性,城乡和地区差别的长期存在,是一个客观现实。教师队伍建设要充分考虑发展的阶段性和非均衡性,从实际出发,分区规划、分类指导、分步实施,又要加强宏观统筹,统筹各级各类教育师资队伍的全面发展。统筹城乡和区域教师队伍的协调发展;以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促进教师队伍的均衡发展;统筹培养和培训、数量与质量、规模与效益、流动与稳定的关系,确保教师队伍的可持续发展。
在教师教育和教师队伍建设上要坚持正确的时空观。在教师教育体系调整中,要审时度势,恰当地把握改革的方向和进程。既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又不能盲目冒进;既不能把今天该做的事推到明天做,也不能把明天的事情拿到今天做;既不能把对发达地区的要求搬到西部,也不能把对城市地区的要求搬到农村。
在战略上,要大刀阔斧地推进师范教育体系的调整改革,构建开放灵活的现代教师教育体系,逐步提升教师教育层次,积极推进培养培训一体化。在推进策略上,则必须充分考虑我国国情和教育非均衡发展的特点,分区划分、分类指导、实事求是、循序渐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