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队伍建设要坚持十个统筹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教师队伍建设的认识论和方法论问题
□文/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司长管培
“十五”规划以来,随着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我国教师教育和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总体上取得了积极进展,一度比较突出的困难和矛盾正在逐步缓解。中央和地方采取的一系列重要措施初见成效,教师队伍的面貌总体上正在发生新的变化。教师学历层次逐年提升,结构趋于改善,总体素质逐步提高;教师的地位和待遇总体上不断改善,教师职业的社会评价逐步看好,职业吸引力正在增强;以开放教师教育体系、提升层次和培养培训一体化进程为标志,教师教育改革和结构性调整取得了积极成效。一度令人忧虑的教师教育淡化、弱化和边缘化的倾向开始扭转。现代教师教育制度创新取得阶段性成果,政策效应正在显现;以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施师范生公费教育为契机和标志,创新教师培养补充机制取得突破性进展;师范生实习支教和教师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开风气之先,教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取得有益经验;学校用人机制经历着一场静悄悄的变革;国家农村义务教育教师特殊岗位计划成功实施,显现出方向性意义。
教师教育和教师队伍建设处于一个新的转折点,正在揭开新的一页。但相对于教育改革发展的迫切要求,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进程还相对滞后。教育事业科学发展需要提供有力的师资保障,教师教育战线要有使命感和紧迫感。以科学发展观统筹指导教师工作,具有丰富而深刻的政策涵义。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及其对于教师工作的要求,对于教师队伍建设的宏观战略思考和策略选择,具有至关重要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意义,是教师政策的基点。
1.在教育发展战略上,应统筹人力投入与物力投入,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国家教育政策的优先议程
人力资源在资源配置中处于优先地位。教师是发展教育事业的第一资源和核心要素,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资源。教师队伍建设在教育事业的总体格局中之所以处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是国家经济社会和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需要,也是教育规律使然。在新的历史时期,教师问题的特殊重要性,取决于它在教育发展诸要素中的基础性和全局性,取决于它在引领教育理念、推动教育改革方面的先导性,还取决于它在促进教育公平和教育发展中的关键性意义和急迫性。
可以说,在大政方针确定后,在具备一定得制度环境的前提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关键在教师的作用;提高教育质量,关键在教师质量;①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瓶颈在师资配置;解决人民群众特别关心的“择校”等教育热点、难点问题,也无不与师资有关。所谓“择校”,说到底就是择教师,择好教师。
在一定意义上说,师资水平决定教育水平,教师的质量就是教育的质量,教育的差距就是教师的差距。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是国家综合实力之所系、全民族素质之所系。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必须先重视教师资源;开发人才资源,必须首先开发教师资源。从时代、全局和发展战略的高度看,教师队伍的建设关系重大、举足重轻。
尊师重教,首在尊师。这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应有之义。近年来,国家实施“两基”攻坚、寄宿制工程、远程教育工程和免费义务教育,发展成就令人瞩目。随着义务教育的基本普及和高等教育实现大众化,广大人民群众对于优质教育的需求与日俱增。“有学上,有书读”的问题正在为“上好学,读好书”的愿望所取代,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必须全面改善基本办学条件。物力的投入是必要的,不可逾越的,而人力投入更重要,是更加不可替代的。
在教育发展新的起点上,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优先发展的战略重点,重视教育人力资源的投入、开发和有效利用,是教育规律的本质要求,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教育工作中的具体体现。
2.在运行机制上,应统筹政府行为与市场机制,把教师教育和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国家事业和政府公共财政的责任
教育是公益性事业。教师教育和教育人力资源总体上属于公共产品。教师队伍建设是国家的事业和政府的责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资源配置必然通过劳动力市场、受到市场的影响,不可能通过纯粹行政指令得到有效配置。教师资源的有效配置不能不借助市场机制,使政府行为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教师教育的运行机制也要由单纯政府行为转向政府、学校和教师个体行为相结合,打破封闭,排除障碍,鼓励竞争,提高教师教育质量水平,并有效配置教师资源。但是,市场不是万能的。市场不完全适合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这样的公共产品和服务领域。中小学教师资源的配置更不能市场化。
我国一千多万中小学教师本质上是国家公务人员,履行着神圣的公务职责;国家每年培养几十万师范生,最大的雇主是政府教育部门;教师的资格标准、任用考核和师资配置无不体现国家意志;教师培训提高是个人行为,又不纯属个人行为,由于教育的公益性和学校教育的规律性,如果把教师培养培训当做纯粹的个人职业准备,教师的养成教育则将屈从于功利主义目的,国家意志就得不到真正贯彻,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也将是一个缓慢的自发过程;如果教育人力资源的配置完全由劳动力市场的自发力量所左右,对于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将更是一场灾难。
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必然包括对于公共事业的制度安排。解决教师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制度创新。政策的基点在于政府行为和市场机制的结合。教育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需要政府与市场的合力。优化教师资源配置,需要调整政府、学校、社会和个人的行为结构,利用市场机制,强化政府行为。有人认为,师范生免费教育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是“重开免费大餐”,是倒退。这一误会实在是我们说明公共产品理论的一个极好的案例。事实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对教师队伍建设的责任非但不能减弱,而且越是实行市场经济,越要加以强化。在教师职业海还缺乏足够吸引力的情况下,更需要政府和公共财政的支持性干预。正如顾明远教授所说。“发达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国家尚且有如此政策举措,为什么我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国家就不能有这种政策呢?”②在当前教师教育面临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的时候,政府要旗帜鲜明,并以强有力的政策导向,把教师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落到实处。
对于师范院校要强调师范性与学术性的有机统一,在提高综合办学实力的过程中,要引导他们巩固和强化教师教育的优势和特色;“探索在有条件的综合性高等学校中试办师范学院”;③对于改制为综合性院校任然承担教师培养任务的师范院校,要引导他们明确办学方向,继续办好教师教育,培养培训中小学教师。所不同的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管理职能和行为方式发生了变化。政府的责任主要是宏观管理、政策导向和保障经费投入的主渠道。政府的管理方式和服务手段也不再只靠纯粹的行政手段,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有效配置资源,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提高教师教育质量和水平。
3.在宏观布局上,应统筹城市和农村,促进义务教育教师资源均衡配置和各类教育师资的协调发展
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是实现教育资源均衡配置、促进教育公平的首要条件。④党的***提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要保障和改善农村教师工资待遇和工作条件,健全农村教师培养培训制度,提高教师素质”。我国中小学教师达一千万之众。规模如此巨大的师资队伍,按理说总量上应该能够大体满足现阶段需要,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教师资源的区域分布、学科分布不均衡,结构性超编、缺编的矛盾十分突出,而且由于现阶段城乡差距和劳动力市场的二元结构,教师流动困难,城乡教师余缺难以调剂互补,农村学校教师严重紧缺。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绕不过结构性矛盾形成的师资“瓶颈”。教育人力资源配置要统筹城市和农村、强校和弱校,以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合理配置教师资源,有效解决“结构性超编”与“结构性缺编”并存的矛盾,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近年来,中央和地方政府积极采取措施,核定城乡教师编制,促进师资的合理补充;推进城镇教师支教,加强教师交流;实施“农村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组织高年级师范生实习支教,等等。这些措施都着眼于解决农村师资紧缺问题。但是,对于影响全局的重要措施,支持力度尚嫌不足,相关政策还缺乏系统配套,如果能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制度创新和支持措施双管齐下,扩大实施范围,坚持数年必有好处,教师资源配置逐步趋向均衡,农村师资状况将大为改观。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教师队伍建设的认识论和方法论问题
□文/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司长管培
“十五”规划以来,随着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我国教师教育和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总体上取得了积极进展,一度比较突出的困难和矛盾正在逐步缓解。中央和地方采取的一系列重要措施初见成效,教师队伍的面貌总体上正在发生新的变化。教师学历层次逐年提升,结构趋于改善,总体素质逐步提高;教师的地位和待遇总体上不断改善,教师职业的社会评价逐步看好,职业吸引力正在增强;以开放教师教育体系、提升层次和培养培训一体化进程为标志,教师教育改革和结构性调整取得了积极成效。一度令人忧虑的教师教育淡化、弱化和边缘化的倾向开始扭转。现代教师教育制度创新取得阶段性成果,政策效应正在显现;以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施师范生公费教育为契机和标志,创新教师培养补充机制取得突破性进展;师范生实习支教和教师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开风气之先,教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取得有益经验;学校用人机制经历着一场静悄悄的变革;国家农村义务教育教师特殊岗位计划成功实施,显现出方向性意义。
教师教育和教师队伍建设处于一个新的转折点,正在揭开新的一页。但相对于教育改革发展的迫切要求,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进程还相对滞后。教育事业科学发展需要提供有力的师资保障,教师教育战线要有使命感和紧迫感。以科学发展观统筹指导教师工作,具有丰富而深刻的政策涵义。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及其对于教师工作的要求,对于教师队伍建设的宏观战略思考和策略选择,具有至关重要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意义,是教师政策的基点。
1.在教育发展战略上,应统筹人力投入与物力投入,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国家教育政策的优先议程
人力资源在资源配置中处于优先地位。教师是发展教育事业的第一资源和核心要素,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资源。教师队伍建设在教育事业的总体格局中之所以处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是国家经济社会和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需要,也是教育规律使然。在新的历史时期,教师问题的特殊重要性,取决于它在教育发展诸要素中的基础性和全局性,取决于它在引领教育理念、推动教育改革方面的先导性,还取决于它在促进教育公平和教育发展中的关键性意义和急迫性。
可以说,在大政方针确定后,在具备一定得制度环境的前提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关键在教师的作用;提高教育质量,关键在教师质量;①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瓶颈在师资配置;解决人民群众特别关心的“择校”等教育热点、难点问题,也无不与师资有关。所谓“择校”,说到底就是择教师,择好教师。
在一定意义上说,师资水平决定教育水平,教师的质量就是教育的质量,教育的差距就是教师的差距。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是国家综合实力之所系、全民族素质之所系。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必须先重视教师资源;开发人才资源,必须首先开发教师资源。从时代、全局和发展战略的高度看,教师队伍的建设关系重大、举足重轻。
尊师重教,首在尊师。这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应有之义。近年来,国家实施“两基”攻坚、寄宿制工程、远程教育工程和免费义务教育,发展成就令人瞩目。随着义务教育的基本普及和高等教育实现大众化,广大人民群众对于优质教育的需求与日俱增。“有学上,有书读”的问题正在为“上好学,读好书”的愿望所取代,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必须全面改善基本办学条件。物力的投入是必要的,不可逾越的,而人力投入更重要,是更加不可替代的。
在教育发展新的起点上,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优先发展的战略重点,重视教育人力资源的投入、开发和有效利用,是教育规律的本质要求,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教育工作中的具体体现。
2.在运行机制上,应统筹政府行为与市场机制,把教师教育和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国家事业和政府公共财政的责任
教育是公益性事业。教师教育和教育人力资源总体上属于公共产品。教师队伍建设是国家的事业和政府的责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资源配置必然通过劳动力市场、受到市场的影响,不可能通过纯粹行政指令得到有效配置。教师资源的有效配置不能不借助市场机制,使政府行为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教师教育的运行机制也要由单纯政府行为转向政府、学校和教师个体行为相结合,打破封闭,排除障碍,鼓励竞争,提高教师教育质量水平,并有效配置教师资源。但是,市场不是万能的。市场不完全适合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这样的公共产品和服务领域。中小学教师资源的配置更不能市场化。
我国一千多万中小学教师本质上是国家公务人员,履行着神圣的公务职责;国家每年培养几十万师范生,最大的雇主是政府教育部门;教师的资格标准、任用考核和师资配置无不体现国家意志;教师培训提高是个人行为,又不纯属个人行为,由于教育的公益性和学校教育的规律性,如果把教师培养培训当做纯粹的个人职业准备,教师的养成教育则将屈从于功利主义目的,国家意志就得不到真正贯彻,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也将是一个缓慢的自发过程;如果教育人力资源的配置完全由劳动力市场的自发力量所左右,对于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将更是一场灾难。
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必然包括对于公共事业的制度安排。解决教师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制度创新。政策的基点在于政府行为和市场机制的结合。教育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需要政府与市场的合力。优化教师资源配置,需要调整政府、学校、社会和个人的行为结构,利用市场机制,强化政府行为。有人认为,师范生免费教育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是“重开免费大餐”,是倒退。这一误会实在是我们说明公共产品理论的一个极好的案例。事实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对教师队伍建设的责任非但不能减弱,而且越是实行市场经济,越要加以强化。在教师职业海还缺乏足够吸引力的情况下,更需要政府和公共财政的支持性干预。正如顾明远教授所说。“发达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国家尚且有如此政策举措,为什么我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国家就不能有这种政策呢?”②在当前教师教育面临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的时候,政府要旗帜鲜明,并以强有力的政策导向,把教师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落到实处。
对于师范院校要强调师范性与学术性的有机统一,在提高综合办学实力的过程中,要引导他们巩固和强化教师教育的优势和特色;“探索在有条件的综合性高等学校中试办师范学院”;③对于改制为综合性院校任然承担教师培养任务的师范院校,要引导他们明确办学方向,继续办好教师教育,培养培训中小学教师。所不同的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管理职能和行为方式发生了变化。政府的责任主要是宏观管理、政策导向和保障经费投入的主渠道。政府的管理方式和服务手段也不再只靠纯粹的行政手段,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有效配置资源,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提高教师教育质量和水平。
3.在宏观布局上,应统筹城市和农村,促进义务教育教师资源均衡配置和各类教育师资的协调发展
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是实现教育资源均衡配置、促进教育公平的首要条件。④党的***提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要保障和改善农村教师工资待遇和工作条件,健全农村教师培养培训制度,提高教师素质”。我国中小学教师达一千万之众。规模如此巨大的师资队伍,按理说总量上应该能够大体满足现阶段需要,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教师资源的区域分布、学科分布不均衡,结构性超编、缺编的矛盾十分突出,而且由于现阶段城乡差距和劳动力市场的二元结构,教师流动困难,城乡教师余缺难以调剂互补,农村学校教师严重紧缺。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绕不过结构性矛盾形成的师资“瓶颈”。教育人力资源配置要统筹城市和农村、强校和弱校,以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合理配置教师资源,有效解决“结构性超编”与“结构性缺编”并存的矛盾,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近年来,中央和地方政府积极采取措施,核定城乡教师编制,促进师资的合理补充;推进城镇教师支教,加强教师交流;实施“农村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组织高年级师范生实习支教,等等。这些措施都着眼于解决农村师资紧缺问题。但是,对于影响全局的重要措施,支持力度尚嫌不足,相关政策还缺乏系统配套,如果能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制度创新和支持措施双管齐下,扩大实施范围,坚持数年必有好处,教师资源配置逐步趋向均衡,农村师资状况将大为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