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教育部公布了2010年年度工作要点,表示“今年要促进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4%目标的实现”。
教育经费占GDP4%,其实并不是一条高标准,世界上多数国家的教育投入早就在4%以上。美国、日本、韩国、印度,教育占GDP的比例是4.7%~7.4%,中国比美国、日本低可以理解,而低于印度(7.1%)就说不过去。
就这么低的一个指标,说了16年,也仅仅是说说而已。
1993年国务院首次提出并表示“本世纪末达到”这一目标。结果,2000年落空。
2004年教育部长当着众人面,宣称用3年时间“一定达到”。结果,“真的没达到”。
2006年,这一目标被写进全国人大审议通过的十一五规划。《教育法》也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教育经费增长要求。可数据就是这样地冰冷:2006年有1/3省份没有达到《教育法》规定的教育经费增长的要求。
2008年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的历史最高水平,也只是3.48%。今年教育部也不好意思再写保票,这个4%也不是“一定达到”,而是“要促进”的目标了。何时兑现?天晓得。
几十年来,嘴上说“再穷不能穷教育”,但事实上,中国的教育开支仅是联合国规定标准的三分之一,列全世界倒数第四,比非洲穷国乌干达还低!看来,我们的确“不差钱”,差的是对教育的重视。
不错,对教育投入多,并不意味着一定能办好教育,但是,如果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则振兴教育、提高全民素质将是句空话,完全没有可能。
国家投入是没指望了,那么,谁是中国教育的脊梁呢?不可思议的是,这一重任竟然要一个八十几岁的老人来扛。
在天津有一位蹬三轮车的老人,现已八十五六岁了,十几年来靠自己蹬三轮车赚来的血汗钱,资助了近200个大学生的学费与生活费,曾受到多位国家领导的赞誉和接见。他就是白芳礼老人,人称当代武训。
初听这事,我觉得让一个八十几岁的老人而且还是蹬三轮车的老人,用自己那么一脚一蹬踩出来的血汗钱,去供那么多青春年少的大学生吃饭、穿衣和上学,实在太有点残酷了,也太……总之我心里有种说不清的滋味。
媒体如此热衷,也是意味深长的一件事。王朔讲过一个故事,有个父亲教育孩子说,你不要相信书上叫人学好,那都是写书的人想别人做好事,好让自个儿做坏事。我也有点小人之心:这样可着劲儿宣传武训白礼芳,是不是这个道理呢?
自从那个大眼睛的小姑娘上了希望工程的海报,中国的农村教育就交给现代的武训们,多少人在感动之余纷纷慷慨解囊,救助一个两个三个贫困的读不起书的农村小孩。多少踌躇满志的老板,怀着怜悯的心情,看着眼前身体单薄的小孩接过某人捐赠的一个书包、几本笔记,眼泪汪汪地叫声感谢老板,感谢党和政府!
希望是美好的,数字是无情的:希望工程运作十数年到上一世纪末,也不过区区几个亿或者是十几个亿了,不过是区区广州一个区区BRT工程的钱,更不用说倾举国之力的世博或者奥运会了。说真的,作为泱泱大国,办教育居然要靠这么一点点“希望”,这本身就是笑话。我真不知道那些宣传希望工程的官员们为什么不脸红。
有,总胜于无,这笔钱确实可以解决不少穷人的燃眉之急,也算是雪中送炭功德无量了。然而,希望工程,长期以来竟一直是黑箱运作。那些饱含爱心的捐款,在其最高主事人 徐永光的把持下,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进行了多项无效投资。应该扶助失学儿童的资金,被大量地流失和浪费。据《南方周末》最保守的统计,徐永光至少动用了“希望工程”1.6亿元的捐款进行了不被 政策允许的投资。
希望工程最恶劣的地方还不在贪腐和未有效利用捐款,最恶劣的地方在于,它是愚民的手段,它转移了民众的视线。
人们在感动之余,似乎忘记了,八八年以前大学是免费的,后来收费也不很高。开始搞教育产业化以后,中国的大学学费猛增,西部一个壮劳力需要不吃不喝工作三十五年才能供养一个大学生(《南方周末》)。高中的收费也在不断增加。靠希望工程,靠爱心人士捐助,永远填不干净收费的无底洞。
世界上一百七十多个国家是免费义务教育。很多穷国大学免费或收费很低。我国则直到本届政府才真正开始在农村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制度一变,初中小学的贫困生数量大减。国家现在不是没有钱,一年公款吃喝两千亿,是希望工程年捐款的一千多倍。其余加上公车、公费出国旅游等一年消耗九千亿。前不久一次性免除非洲国家一百亿美元的债务。一个***大案动辄几十亿上百亿。是国家没钱吗?鬼都不信。
希望工程也是当代的武训工程。今天有缘再读毛的《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我终于明白了当年毛批评的武训狂热宣传的封建文化是什么!
武训将把教育“交给社会”,一方面大力加强慈善办学体系,办法是给捐款和慈善者立牌坊和功德碑什么的,刺激慈善力量投入办学,取得办学投入的增长;一方面,武训将把所有校长、老师和学生通过集中培训,让他们学会讨钱的本领。古代武训,如果给他一个机会,他能珍惜,那么他一定推行他办学的成功经验,建立起全国、以至全世界范围内的“希望工程”——说白了,不过是慈善捐款和乞讨办学制度!
新中国以来教育事业所取得的成就,靠的是谁?难道是武训们及其“希望工程”吗?不,是靠党进行的推广全民识字率的推进。新中国的废除土地地主所有制,就是要废除封建贵族教育的经济基础,使所有农民的孩子可以受到现代教育。
后来穷人上不起学,又是为了什么?不就是走了武训的路吗?说到底,这还不是一个重视不重视的问题,而是“依靠谁、为了谁”的问题。不足4%的教育经费,虽然不足以满足社会各阶层的普遍需求,但是,满足少数“官二代”、“富二代”,可是绰绰有余的呀!试举一例,2009年广州市各部门的财政预算中,广州市9家机关幼儿园每年的财政补贴就高达6000万元。6000万啊!穷孩子们一世乞讨也拿不到吧。所以说,我们教育部的官员心里明白着呢。
2000多年前,孔夫子就实行“有教无类”。直到武训时代,教育毕竟还是公学。但现在在江苏的一些地方,在“改革深化”中竟将中小学全部卖掉,进一步将教育的产权“明晰化”为私有,教育终于彻底地产业化了。这样一来,在受教育的权利方面,也终于可以实现“金钱面前人人平等”了。前教育部发言人还扬言:没钱上什么北大?这一彻底的“转型”,实在是“武训精神”的发扬光大——而今之后,弱势穷人要想接受好一点或高一点的教育,好好学习武训,寄希望于“希望”吧。
教育经费占GDP4%,其实并不是一条高标准,世界上多数国家的教育投入早就在4%以上。美国、日本、韩国、印度,教育占GDP的比例是4.7%~7.4%,中国比美国、日本低可以理解,而低于印度(7.1%)就说不过去。
就这么低的一个指标,说了16年,也仅仅是说说而已。
1993年国务院首次提出并表示“本世纪末达到”这一目标。结果,2000年落空。
2004年教育部长当着众人面,宣称用3年时间“一定达到”。结果,“真的没达到”。
2006年,这一目标被写进全国人大审议通过的十一五规划。《教育法》也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教育经费增长要求。可数据就是这样地冰冷:2006年有1/3省份没有达到《教育法》规定的教育经费增长的要求。
2008年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的历史最高水平,也只是3.48%。今年教育部也不好意思再写保票,这个4%也不是“一定达到”,而是“要促进”的目标了。何时兑现?天晓得。
几十年来,嘴上说“再穷不能穷教育”,但事实上,中国的教育开支仅是联合国规定标准的三分之一,列全世界倒数第四,比非洲穷国乌干达还低!看来,我们的确“不差钱”,差的是对教育的重视。
不错,对教育投入多,并不意味着一定能办好教育,但是,如果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则振兴教育、提高全民素质将是句空话,完全没有可能。
国家投入是没指望了,那么,谁是中国教育的脊梁呢?不可思议的是,这一重任竟然要一个八十几岁的老人来扛。
在天津有一位蹬三轮车的老人,现已八十五六岁了,十几年来靠自己蹬三轮车赚来的血汗钱,资助了近200个大学生的学费与生活费,曾受到多位国家领导的赞誉和接见。他就是白芳礼老人,人称当代武训。
初听这事,我觉得让一个八十几岁的老人而且还是蹬三轮车的老人,用自己那么一脚一蹬踩出来的血汗钱,去供那么多青春年少的大学生吃饭、穿衣和上学,实在太有点残酷了,也太……总之我心里有种说不清的滋味。
媒体如此热衷,也是意味深长的一件事。王朔讲过一个故事,有个父亲教育孩子说,你不要相信书上叫人学好,那都是写书的人想别人做好事,好让自个儿做坏事。我也有点小人之心:这样可着劲儿宣传武训白礼芳,是不是这个道理呢?
自从那个大眼睛的小姑娘上了希望工程的海报,中国的农村教育就交给现代的武训们,多少人在感动之余纷纷慷慨解囊,救助一个两个三个贫困的读不起书的农村小孩。多少踌躇满志的老板,怀着怜悯的心情,看着眼前身体单薄的小孩接过某人捐赠的一个书包、几本笔记,眼泪汪汪地叫声感谢老板,感谢党和政府!
希望是美好的,数字是无情的:希望工程运作十数年到上一世纪末,也不过区区几个亿或者是十几个亿了,不过是区区广州一个区区BRT工程的钱,更不用说倾举国之力的世博或者奥运会了。说真的,作为泱泱大国,办教育居然要靠这么一点点“希望”,这本身就是笑话。我真不知道那些宣传希望工程的官员们为什么不脸红。
有,总胜于无,这笔钱确实可以解决不少穷人的燃眉之急,也算是雪中送炭功德无量了。然而,希望工程,长期以来竟一直是黑箱运作。那些饱含爱心的捐款,在其最高主事人 徐永光的把持下,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进行了多项无效投资。应该扶助失学儿童的资金,被大量地流失和浪费。据《南方周末》最保守的统计,徐永光至少动用了“希望工程”1.6亿元的捐款进行了不被 政策允许的投资。
希望工程最恶劣的地方还不在贪腐和未有效利用捐款,最恶劣的地方在于,它是愚民的手段,它转移了民众的视线。
人们在感动之余,似乎忘记了,八八年以前大学是免费的,后来收费也不很高。开始搞教育产业化以后,中国的大学学费猛增,西部一个壮劳力需要不吃不喝工作三十五年才能供养一个大学生(《南方周末》)。高中的收费也在不断增加。靠希望工程,靠爱心人士捐助,永远填不干净收费的无底洞。
世界上一百七十多个国家是免费义务教育。很多穷国大学免费或收费很低。我国则直到本届政府才真正开始在农村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制度一变,初中小学的贫困生数量大减。国家现在不是没有钱,一年公款吃喝两千亿,是希望工程年捐款的一千多倍。其余加上公车、公费出国旅游等一年消耗九千亿。前不久一次性免除非洲国家一百亿美元的债务。一个***大案动辄几十亿上百亿。是国家没钱吗?鬼都不信。
希望工程也是当代的武训工程。今天有缘再读毛的《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我终于明白了当年毛批评的武训狂热宣传的封建文化是什么!
武训将把教育“交给社会”,一方面大力加强慈善办学体系,办法是给捐款和慈善者立牌坊和功德碑什么的,刺激慈善力量投入办学,取得办学投入的增长;一方面,武训将把所有校长、老师和学生通过集中培训,让他们学会讨钱的本领。古代武训,如果给他一个机会,他能珍惜,那么他一定推行他办学的成功经验,建立起全国、以至全世界范围内的“希望工程”——说白了,不过是慈善捐款和乞讨办学制度!
新中国以来教育事业所取得的成就,靠的是谁?难道是武训们及其“希望工程”吗?不,是靠党进行的推广全民识字率的推进。新中国的废除土地地主所有制,就是要废除封建贵族教育的经济基础,使所有农民的孩子可以受到现代教育。
后来穷人上不起学,又是为了什么?不就是走了武训的路吗?说到底,这还不是一个重视不重视的问题,而是“依靠谁、为了谁”的问题。不足4%的教育经费,虽然不足以满足社会各阶层的普遍需求,但是,满足少数“官二代”、“富二代”,可是绰绰有余的呀!试举一例,2009年广州市各部门的财政预算中,广州市9家机关幼儿园每年的财政补贴就高达6000万元。6000万啊!穷孩子们一世乞讨也拿不到吧。所以说,我们教育部的官员心里明白着呢。
2000多年前,孔夫子就实行“有教无类”。直到武训时代,教育毕竟还是公学。但现在在江苏的一些地方,在“改革深化”中竟将中小学全部卖掉,进一步将教育的产权“明晰化”为私有,教育终于彻底地产业化了。这样一来,在受教育的权利方面,也终于可以实现“金钱面前人人平等”了。前教育部发言人还扬言:没钱上什么北大?这一彻底的“转型”,实在是“武训精神”的发扬光大——而今之后,弱势穷人要想接受好一点或高一点的教育,好好学习武训,寄希望于“希望”吧。